张良(250—186),字子房,汉族,传为汉初父城人,也 有说为阳翟人。汉高祖刘邦的谋臣,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 事家、政治家,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,“汉初三杰”(张良、 韩信、萧何)之一。以出色的智谋,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 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。待大功告成之后,张良及时功成身退, 避免了韩信、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。张良在去世后,谥为 文成侯,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。《史记》中有专门的一 篇《留侯世家》,用以记录张良的生平。
范增(前278 年-前204 年),秦末居巢人,西楚霸王项 羽重要谋臣。项梁反秦起义时,范增曾劝项梁立楚怀王后裔 为王。公元前207 年,秦军章邯令王离、涉间围攻巨鹿,章 邯率军攻巨巨南,楚怀王命宋义、项羽救赵,范增为末将。 范增后归项羽为谋士,为其所倚重,被尊为“亚父”。
公元前206 年,范增随项羽入关中,劝其消灭刘邦势力, 但未被采纳,后在鸿门宴上令项庄舞剑,意欲借机行刺刘邦, 却因为项伯从中干扰以及项羽的优柔寡断,放走了刘邦。公 元前204 年初,楚军数次切断汉军粮道,刘邦被困荥阳,于 是向项羽请和。项羽欲同意,范增说:“汉易与耳,今释弗取, 后必悔之。”于是项羽与范增急攻荥阳。刘邦手下谋士陈平(鸿 门宴里是张良)施离间计,令项羽误以为范增勾结汉军,从 而削去范增之兵权。范增因而大怒告老回乡,项羽同意了。 范增大怒,曰::"天下大事大定矣,君王自为之。愿赐骸骨归 卒伍。”范增在回乡途中还没到彭城,就因背疽发作(鸿门 宴上是伤寒发作,而且最后是张良给送的终,接着张良就觉 得项羽不够仁义,竟然把三世的老臣像丧狼一样驱逐,然后 就又回到刘邦身边,还说让项羽用兵小心)而死在路上。但 民间传说他是诈死,实际上已经乘着石船来到浙江省天台县 九遮山,隐姓埋名居住在山洞中,为民治病,造桥铺路方便 行人。
接下来是我的观点:俩人都是谋士,就好像企业顾问似 的,但由于两人效力的主公不同,命运也就截然相反。范增 是比张良聪明,但是最后的事实证明,张良还是识时务的, 而且不像范曾似的: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就像 越国时的范蠡,功成身退。张良并没有像韩信(据说他是被 吕后杀的),萧何那样被诛杀,是他怕功高盖主,而最终隐 退。历史上打天下的功臣没几个有好下场的:最早的就是刘 邦杀的这哥几个了,还有什么廉颇,李牧(战国时赵国人, 前半辈子是武将,打仗的,后半辈子就是参政了,因为功大, 后被人陷害而死),年羹尧,岳飞......好像就那个李世民和 刘秀(东汉光武帝)杀的少点,使我感到一句俗语:人怕出 名猪怕壮。
——张良与范增比较
1、张良比较低调,它并不像范增那样认为刘邦应 该称王,范增太妄自尊大了。而且,当时的刘邦没有 项羽的那份自信,他在《鸿门宴》中有一个谁先入咸 阳谁称王的怀王号令,但他被项羽派去运送虞姬,这 显然就是项羽要称王,但刘邦并没说什么,最后还是 樊哙跟他生气而决定先入咸阳的。这就体现出刘邦的 不自信。这样,张良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重要的谋臣, 所以主导了鸿门宴,据众多史书报道:长远来看,张 良赢了范增,因为第五盘棋范增没有破,前四盘棋只 是损失了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,而最终胜利的还是刘 邦,张良也以谨慎而胜了范增。
2、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,被尊称为“亚父”, 他的才智和谋略绝对不输于张良,但是他太妄自尊大 了,跟项羽说话竟有命令的感觉,就像鸿门宴上他让 项庄舞剑,已然有取代项羽的意思,而且他平常也透 露出自己的野心。虽说是个老头,但狼子野心昭然若 赫。他唯一输的就是没摆正自己的身份:这场楚汉之 争的主角是刘邦和项羽,而不是他和张良。
3、范增老谋深算,他能看到事物的本质,能看到 张良的计谋中种种不利的苗头,但他过于凶狠,几次 劝项羽斩杀刘邦,项羽心慈手软,几次放过了刘邦, 认为胜利了就行了,没必要赶尽杀绝,从而留下大患。 而且这种主仆的不合最终导致范增被项羽驱逐。张良 则不然,他和刘邦沟通的很好,所以计谋多被采用。 历史对他的评价就是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 外”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来:张良的胸襟比范曾的广 阔,其实真的分不出好坏。这两位全能型谋士就是因 为机遇不同,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。
本文标题:张良与范增
转载说明:转载请说明出自张良计网站,更多张良和范增故事请访问http://www.zhangliang8.com/gjzl/。